“一个大学毕业生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他在大学期间学到了多少实用的专业技能,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了一种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这才是大学毕业生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的根本所在。”
用一种思考的姿态读大学
■深圳鸿儒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覃彪喜
换种思路学“冷门”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大学,究竟学到了什么?这是我在进入大学第一天就在考虑的问题,也是我毕业后至今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为什么读大学的第一天就在考虑这个问题呢?因为我没能如愿以偿被录取到法学专业,而是被调剂到了冷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当律师、法官、检察官,师范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可以去中学当政治老师,可是,我们非师范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能够学什么呢?毕业后能够干什么呢?
因为专业冷门,所以我们班上的同学成为了二等公民,不但那些热门专业的同学看不起我们,就连我们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对前途一片茫然。在很多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学生的意识中,大学是一个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地方,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是要学好计算机程序开发方面的知识,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就是要全面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能力。可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并不能够按照这样一种思路来读大学,因为我们的专业课程根本不能为我们传授任何一种实用的技能。
既然如此,我们索性换成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思路来学习,不再拘泥于专业知识的实用性,而对一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问题饶有兴致了。在别人看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伦理学、社会学、中外政治制度史这样的课程注定是枯燥乏味的,可我们却能够把这种课上得非常热闹。在一些老师的引导下,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学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敢于向教材上任何一个权威的观点发难,并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的知识来自圆其说。用
有一次我们在课堂上谈到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拥护的人和质疑的人两军对垒,针锋相对,剑拔弩张。有人说这种小农经济模式极大地束缚了农业生产力,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有人说它导致农业产量严重不饱和,很多稻田都荒芜了,很多能种两季水稻的地方都只种一季了;还有些人索性对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进行了一番分析。大家在课堂上争论得不过瘾,回到宿舍以后还打了几回“加时赛”。还有一次,我们在课堂上不经意谈到了死刑的废除问题。我对这个问题思考已久,早已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所以发言的时候从刑法理论的角度深入阐述了应该废除死刑的观点。其他同学也不示弱,纷纷从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角度来向我表示支持或反对。
很多人都会觉得我们当年在课堂上群情激昂地探讨这些问题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无聊透顶、荒谬可笑的。我承认,我的同学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从事了跟家庭联产承包或者死刑相关的工敢创新才能脱颖而出
我曾经在一家房地产公司担任过策划师,后来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正好公司要给一个新楼盘策划、拍摄一个电视广告。当时的房地产还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典型的买方市场,不存在刚开盘就被抢购一空的现象,所以开发商不但舍得花广告费,而且需要广告能够吸引人。可是,我们要推广的那个楼盘实在让人头疼,户型、交通、地理位置、周边配套等各个方面都难以提炼出像样的卖点。后来,我提议公司反其道而行之,既然所有的电视广告都在不厌其烦地讲述,我们干脆三缄其口,用电视广告的沉默来宣传这个楼盘的宁静。伴随着池塘中的荷花在月色中缓缓绽放,画面上浮现出这么一行字:“我们没有为您准备更多的声音,只为了让您聆听到荷花绽放的脚步。”结果呢,这个看似有些无厘头的“哑巴广告”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市场反应,开发商赞不绝口。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得上是今天人们所谈论的“创新”,但是,至少有一点应该承认:它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而这种能力究竟是怎么得来的呢?我想,这不能不归功于大学时期那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工作的时间越长,我就越明确地认识到这么一点:一个大学毕业生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他在大学期间学到了多少实用的专业技能,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了一种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人的素质差异,本质上不在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信息量的差异,而在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差异。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这才是大学毕业生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的根本所在。
在大学里,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课程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他们最终学来的思维能力却是相通的。比如,一个法学院的学生在上刑法课的时候,对《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无过错正当防卫制度提出了质疑;与此同时,一个历史系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中国进入“两半社会”以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发表了一番奇谈怪论。这两个学生基于自己的专业考虑着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但是,他们通过这种思考,最终殊途同归,培养出来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思维能力是相通的。术业有专攻,思维能力却放之四海而皆准。
正因为如此,我这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却可以迅速融入到与专业完全不对口的房地产、广告、IT、新闻出版等多个行业领域。其实,一个毕业生能不能胜任某个行业的工作,他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往往是次要的,而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才是关键。因为,专业知识往往很快就可以学会,而思维能力的训练却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我在武汉大学作讲座的时候,对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说:如果你们满足于编辑出版方面的专业知识,或者说,你们单纯把编辑出版作为一种技能来培养,那么,你们永远也成不了一名优秀的图书编辑。对于一名出版社的编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懂不懂勒口、印张之类的专业术语,而是能不能创新,能不能策划出一本市场上还没有的图书,能不能用别人还没有用过的推广方式去营销一本图书。专业术语可以一天之内全部学会,而这种创新能力却需要积累很多年。
当然,有一些大学生,把大学当成一所技校,满足于学习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毕业后或许也能有立足之地,但是,他们的发展空间却极为有限。在IT公司任职的时候,我的月薪上万元,而我手下的那些高级程序员们,月薪高则六七千元,低则三四千元。
我连一行程序都看不懂,为什么老板反而愿意给我更高的工资?因为,在老板看来,知道做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开发的程序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功能,这比如何去开发这个程序更加重要。一个大学生如果把读大学理解为学技术,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他毕业以后就只能是一个“高级打工仔”。
作,我们为了论证自己的“奇谈怪论”而去查阅的资料对我们现在的工作也没有任何实际的、直接的指导作用。但是,正是大学期间这种看似毫无意义的学习,让我们这些冷门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学会任何一门实用的技能,但是,我们得到了一种系统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正是这种思维能力让我们在工作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进而有所成就。
不要过于功利地读书
一个没有创造性思维的毕业生只能是别人手中的工具,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也只能成为其他国家剥削的对象。我认识好多珠江三角洲的工厂老板,他们虽然有钱,但无一例外地感到很吃力。他们辛辛苦苦做一集装箱的鞋子卖到美国市场去,赚来的钱还比不上人家卖几台精密仪器。富士康的机器夜以继日地开动,大部分诺基亚、摩托罗拉的手机除了最核心的芯片之外,其余配件的生产和组装都是在那里完成的。可是,利润的大头却被芬兰人、美国人拿走了。如果中国的大学生不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状况不知道还要持续多少年。
无论是在写书的时候还是在高校作讲座的时候,我都不厌其烦地劝告大学生要做到三点:第一,多读书,大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玩的;第二,不要过于功利地读书;第三,要用一种思考的姿态去读书。对于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与教育体制而言,也只有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培养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祖国的下一代建设者才能真正具备创新的自觉、创新的魄力以及创新的能力,我们的国家才不至于永远做一个低级的、低附加值的世界工厂,不再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和可怜的利润率来创造GDP,而是以无限的创造力为基础,做全球经济的发动机。(来源:《中国教育报》)